您的位置 首页 分销

scsi接口

硬盘接口目前硬盘接口类型不算多,主要有IDE、SCSI、SATA三种。IDE许多时候以UltraATA代替,很多人习惯将UltraATA硬盘称为IDE硬盘,但…

硬盘接口
现在硬盘接口类型不算多,首要有IDE、SCSI、SATA三种。IDE许多时分以Ultra ATA替代,许多人习气将Ultra ATA硬盘称为IDE硬盘,但需求阐明的是IDE的概念要大于ATA——原则上一切硬盘驱动器集成操控器的规划都归于IDE,SCSI也不破例。当然,以IDE指代ATA现已构成很大的惯性,SATA开端将IDE与ATA差异开来。老练廉价的是IDE,最新式的是SATA,安稳价高的SCSI。最早呈现的是IDE接口,后来呈现SCSI接口,首要面向服务器。假如仔细观察,你能够发现,最近电脑业界的体系总线都是朝串行开展,硬盘的接口总线SATA是个代表,包含往后的即将代替AGP接口的图形接口规范PCI-Express,都朝着串行方向开展。
  1. IDE接口:(提示:xSeries 具有仅有一款120GB IDE硬盘)
IDE的英文全称为: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是现在最干流的硬盘接口,包含光储类的首要接口。它通过数年的开展变得很老练、廉价、安稳。IDE接口运用一根40芯或80芯的扁平电缆衔接硬盘与主板,每条线最多衔接2个IDE设备(硬盘或许光储)。前期的是用IDE多功用卡插在主板上,再衔接IDE线,这功用卡现已筛选;现在主板悉数供给2个IDE接口,比较IDE多功用卡,它显得价格便宜和易于装置。IDE接口又分为UDMA/33,UDMA/66,UDMA/100,UDMA/133。1996年末,昆腾和英特尔公司宣告共同开发了Ultra DMA/33的新式EIDE接口,因其数据传输率为33MB/s,故称UDMA/33,后边的UDMA/66,UDMA/100,UDMA/133命名同上。Ultra DMA把时钟脉冲的上升和下降沿均用作选通信号,即每半个时钟周期传输一次数据,这就使得最大外部传输速率从16.6MB/s倍增至33.3MB/s。别的,Ultra DMA选用总线操控方法,在硬盘上有直接内存通道操控器,可大大下降硬盘在读写时对CPU的占用率,可将对CPU的占用率从92%降至52%,这也是Ultra DMA的一个重要作用。当然,要完成Ultra DMA功用,还需求支撑Ultra DMA规范的主板和相应的驱动程序。一切的IDE硬盘接口都运用相同的40针衔接器,如下图所示:

  2.SCSI接口(提示:xSeries 具有业界一切规范的SCSI硬盘)
SCSI英文全称: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它呈现的原因首要是由于本来的IDE接口的硬盘转速太慢,传输速率太低,因而高速的SCSI硬盘呈现。其实SCSI并不是专为硬盘规划的,实际上它是一种总线型接口。由于独立于体系总线作业,所以它的最大优势在于其体系占用率极低,不过转速快,传输率高的SCSI接口硬盘也有它的不足之处:价格高、装置不便利、还需求设置及其装置驱动程序,因而这种接口的硬盘大多用于服务器等高端运用场合。它是运用一根50芯的扁平电缆,转速在万转以上,不过跟着IDE技能的开展,现在IDE接口的硬盘在容量和速度上已与SCSI接口硬盘相差无几,不久将来,它可能不会存在了。一切SCSI接口都运用下面3种衔接器中的1种,如下图所示:

3.SATA接口(提示:xSeries 具有80GB和160GB两款SATA硬盘)
SATA的英文全称是:Serial-ATA(串行),IDE系列归于Parallel-ATA(并行),SATA是最近公布的新规范,具有更快的外部接口传输速度,数据校验办法更为完善,开端的传输速率现已到达了150MB/s,比IDE最高的UDMA/133还高不少。由于改用线路相互之间搅扰较小的串行线路进行信号传输,因而比较本来的并行总线,SATA的作业频率满意大大提高。尽管总线位宽较小,但SATA 1.0规范仍可到达150MB/s,未来的SATA 2.0/3.0更可提高到300以致600MB/s。而且S-ATA具有更简练便利的布局连线方法,在有限的机箱内,更有利于散热,而且简练的衔接方法,使内部电磁搅扰下降许多。信任最终存在的是SATA接口,SCSI及IDE接口硬盘往后都会选用SATA接口规范。咱们知道SATA接口与IDE硬盘接口不兼容,供电接口方法也不相同,下图是与并行ATA的传输线比较:

  左面是串行数据传输线,右边是并行数据传输线

  电源的输入接口也与本来的4pin电源不同,需求通过转化。
  纵观三种硬盘接口,PATA逐渐被SATA替代现已是必定的趋势,剩余的仅仅个时间问题。而SCSI由于其本身的优势,恐怕位置一时间难以不坚定。一起SCSI的倡议厂商也开端着手拟定串行SCSI规范,或许到时分串行SCSI全面替代SCSI接口才是真实的大势所趋。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网络转载或用户投稿,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出处所有。文中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kf@86ic.com)https://www.86ic.net/bandaoti/fenxiao/325721.html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kf@86ic.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