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手环、谷歌眼镜、苹果手表……智能可穿戴设备已从概念转化为产品进入人们的日子。业内人士看好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发展前景,但指出职业及产品规范还未清晰设定。要充沛开释这一蓝海商场,首要需处理规范化问题这道坎。 据商场调研组织的数据显现,2013年可穿戴设备的全球出货量为970万台,2014年到达2200万台。
我国赛宝实验室软件评测中心主任杨春晖等业内人士提出,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出现为传统工业的晋级改造供给了机会,传统企业除了迎来“互联网+”,也正迎来“智能+”。在当下物物相连的年代,可穿戴产品将成为物质根底和技能根底。
一起,在大都业内人士看来,虽然智能可穿戴设备的概念炒得很火,商场上的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产品设计得满足炫酷,但真实好的产品并不多。现在国内还没有构成职业规范,产品良莠不齐,在安全隐私方面也没有一个通用的规范让用户放心使用。
德国莱茵TUV大中华区电子电气产品服务部技能支持与研制副总经理杨佳轮赋觯充电速度、工业设计、数据收集与传输、传感器的精确度等都是很难处理的问题。“因为缺少强制性规范和商场法律法规要求,许多几十元乃至十几元的产品并未真实到达‘智能’。”
我国可穿戴核算工业技能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杨昕提出,可穿戴设备在医疗范畴使用中的最大危险是规范问题。杨昕在前不久的“2015我国可穿戴核算工业论坛”上指出,现在可穿戴设备的形状还很难习惯当时的医疗系统规范。“商场上一些可穿戴产品称能够测血压、血氧、心率乃至血糖,实际上绝大大都都不契合医疗系统的要求。”